這本書是一本怎麼當家長的書
作者是加州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
這本書跟一般的育兒指南不同
內容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
而是一種高級的觀點和知識—理解什麼是童年
兒童到底是怎麼學習的,怎麼樣才會有成長的心法
你對孩子做什麼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是什麼人,你跟孩子有什麼樣的關係
一、家長不是動詞
幾十年前,每家每戶都有好幾個孩子
當時普遍物質比較匱乏,父母可能忙於生計、務農
國家、社會、學校資源也比較少
每個孩子能吃飽就已經不錯
孩子的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但現在社會資源更多、孩子更少
每個孩子受到的關注更多,被賦予的期望也更高
家長開始對孩子“精雕細琢”
發展出了很多育兒知識,甚至很多都是老一輩聞所未聞
比如,小孩晚上睡覺應該跟父母一起睡嗎?甚至同床?還是自己睡一間
很多育兒專家告訴你
一定要讓孩子獨立睡覺,美國大部分孩子都是自己睡一間
但也有育兒專家說
應該一起睡,給孩子更多關愛
兩派專家都有數據、理論支持
爭論的程度到了簡直就是沒有做對,就是犯罪
但科學研究中的事實是—孩子有沒有跟父母睡,根本沒有影響
沒有任何結論證據可以證明哪一派的孩子跟未來收入有正相關
高普尼克說,育兒這件事情在科學上幾乎沒有用
不但沒有,而且還有害
這種關注細節的育兒方法
會毀了家長的人生,更會毀了孩子的童年
根本的問題在於 — 孩子並不是產品
並不是在你的打磨之下就會越來越好的產品
這個道理很簡單
你結婚後你另一半都收入水平、性格、快樂程度
這些都不是判斷你是不是一個好伴侶的標準
如果你是一個孩子,你的父母幸福程度也不是判斷你是不是一個好孩子的標準
家長不是木匠 — 生產產品的
家長該是園丁 — 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孩子自己好好成長
二、越來越長的童年
動物界中有一個普遍規律-未成年期越漫長的物種,智力就越發達
哺乳類動物的未成年期比一般動物長
靈長類動物的未成年期比哺乳類要長
而人類是未成年期最長的
大猩猩三四個月就會走路了,十歲就生第一個孩子了
而大多數人在十歲,連煮飯都不會
不僅僅是身體,人類大腦也需要很多年才會長成
人類的嬰兒期很長、童年也很長、青春期也很長
人類生命中,在"學習"的時間比其他物種要長得多
那是為甚麼呢?
答案是-人類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古早以前人們可能10歲就開始做農活了
我們父輩可能19歲開始第一份工作
到現在有些人25歲還在讀研究所
但這一代,知識水平跟生活品質都比以前人們好得多
鳥類學家早就發現了
比較早熟的鳥,比如雞、鴨、鵝
每天就是覓食,優游,複雜的事情也沒辦法做
但有一些鳥發育就比較晚,比如鸚鵡、烏鴉
甚至有一種烏鴉需要被父母照顧兩年
但智力水準也高很多,甚至會使用"工具"
未成年的特權就是
不用為了生計發愁,每天就是吃飽、學習、玩樂
人類的小孩還有一個特點
擅長被很多人關愛-父母、爺也奶奶、周圍朋友都喜歡他
他能從很多人身上學到不同的東西
人類的成年人則對此欣然接受
心甘情願地提供給孩子各種服務和保障
人類每一胎基本上只有一個小孩
而做父母的會把自己人生大部份精力都奉獻給了孩子
而我們人類,則能一代比一代還要強大
三、風險策略
那為何人類需要這麼長的未成年期呢?
在五萬年前,地球經歷了劇烈的氣候變化
這樣的氣候變化導致當時的人不得不到處遷移
人們需要面對環境的變化,而我們人需要適應變化
那怎麼適應變化呢?
更長的童年,就是人類的風險解決方案
如果環境永遠不變,我們只要學會一種謀生技能
養在雞舍中小雞只需要學會一項技能-吃飼料-就可以過好這一生
但如果環境複雜多變
那最好能多掌握季項技能,甚至最好還是自己發明新的技能
你最好,變複雜
那我們都知道,學習是需要長時間和專注地累積
而變複雜需要在各方面探索、嘗試、失敗
如果整天在探索實驗,那靠甚麼生活呢?
答案是,靠父母
父母在孩子童年的任務就是提一個環境
孩子可以在這個環境中進行探索
在過程中自己去嘗試新奇的東西,以適應未來的多變環境
有一句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這種孩子聽起來是很負責任的孩子
但其實這是提早地把孩子定下來,失去了彈性
養育的重點不是掌握某方面的技能,而是讓他學會面對未來的複雜性
四、混亂的價值
如果你有照顧過小孩,尤其是學齡前的兒童
你就會發現它可以把任何事物搞得一團糟
六歲以下的兒童的特點就是混亂
童年的真正價值也在於混亂
混亂是一種演化策略,有利於發展孩子的各種個性
環境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下,最好要有多種策略來意識周圍變化
我們以為什麼樣的環境就會養出甚麼樣個性的孩子
但其實,人類的策略是有各種孩子、有各種性格
讓他們自己去闖盪
看看哪一種在未來的環境下更加適應
由說來,孩子的未來幸福、成功,就不是你可以決定的
你得要看它的特性和她將來遇到的環境是否匹配
"孩子是特別的"是因為每個孩子有不同的特點
這些特點需要在不同的環境、人事物發揮作用
孩子的運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家長能做的就是提供多方探索、體驗不同條件
不論孩子的性格是外向、內向、冒險、膽小,我們都盡可能提供探索資源
因為我們愛孩子是無條件的
結論
家長對孩子是一種關係,不是一種工作
漫長的未成年期是人類的競爭優勢
在複雜的環境下,我們採取了先探索後收穫的策略
童年時代的主要作用是-探索和嘗試
童年,是一種風險解決方案
家長要盡可能提供資源保障,讓孩子充分探索
家長不可能確保孩子未來一定聰明、幸福、成功
家長不是給癌子制定發展路線的
家長能做的是讓孩子面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
培養抗打擊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創新能力
探索,除了學習,還有自主創新
資源,除了物質,還有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對孩子學習有更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