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老師,我的"孩子"們都有家長

白天跟我待在一起,晚上則跟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一起

跟每個家長談話的時候,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兒理論

甚至很多孩子能夠引用育兒指南中的證據和方法

我發現,育兒這件事情有三個層次

第一、忙忙碌碌,幾乎沒有育兒

第二、汲汲營營,想要但不知道怎麼做

第三、輕輕鬆鬆,知道如何做同時做得到

相信很多人都想當第三種

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幾乎沒有家長真正成功過

 

現代社會已經沒有名義上的貴族了

但是實質上的貴族家庭是切切實實存在的

他們知道應該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去"引領孩子"

"教導"是老師的責任,"領導"才是家長的責任

 

每個人都知道,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但是到底影響在哪裡?影響又有多深遠呢?

家長影響孩子,有三個方面

 

第一、基因

聽起來很無聊的一個點,但這個相當重要

智力、體力都是可以遺傳的

甚至有研究表明

就算孩子出生時父親就過世了,父親從沒有見過孩子

但這個孩子的智商和父親的收入水平有一個正相關

 

第二、家庭環境

一個安穩的家庭環境,提供給孩子的是一個未來的藍圖

給予"足夠"的關愛和物質生活,對於孩子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關心孩子的心理、成績、成長,有足夠的知識幫助孩子

要足夠,而不要過頭

恰恰是我們對於孩子的關愛太少,給予的物質太多

 

穩定而溫暖的家庭環境,問問題能夠得到家長的耐心回答

想去哪裡可以去,想學甚麼可以學

潛移默化地知道如何跟大人、朋友打交道

遇到陌生人該如何應對

這些並不難,只要有責任心的家庭都做得到

這些能讓孩子受益終生

 

第三、具體操作方法

你到底是如何操作"育兒"這件事情

科學已經證明,具體方法根本都不重要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比你對孩子甚麼,重要得多

 

關於成長家庭這件事,有朋友抱怨

「我父母從小就沒有關注過我任何事,每天父母都在吵架」

「我家庭環境不好,從來都沒有錢,很羨慕其他小孩」

「我媽從小就只關心弟弟妹妹,只會要我讓著他」

「我爸總是把他的主觀意識強加在我身上,很煩」

但我從來沒有聽過哪個人抱怨說

「我爸媽小時候沒有給我上去書法班」

 

想要知道怎麼對待孩子,你要先知道童年到底是做甚麼用的

想要幫助你的孩子學習,你要先明白兒童學習的腦科學原理

 

在育兒專家看來,育兒是一項可以按照說明書操作的工作

但是這本書大大改變了我們的觀念

《園丁與木匠》作者高普尼克的觀點

育兒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尋找一個平衡點的藝術

unnamed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子洋,財富閱讀 的頭像
    子洋,財富閱讀

    子洋,財富閱讀,隨身圖書館

    子洋,財富閱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