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正題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小問題。
一般人心目中的"心臟病",和醫生眼裡的"心血管疾病"有什麼不同呢?
在醫學里,心臟是一個孤零零的器官,但心血管系統卻是一個由心臟、每一層動脈、龐大的毛細血管網絡,以及一層層靜脈組成的循環結構。
這看似是個小問題,實際上卻是一個關乎心血管醫學最核心架構的大問題。
因為所有心血管的功能,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以及康復,全部來源於這個網絡循環結構,而不是心臟本身。
心血管系統是個什麼樣的網絡呢?讓
我們的血液會從左側的心室射出,經過主動脈、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
最後到達只允許人體最小的細胞單行通過的毛細血管
它只有一根頭髮的十分之一那麼細。
毛細血管將氧氣和養分一個不落地帶給全身37.2萬億個細胞
然後再從毛細血管回收到小靜脈、中靜脈、中央靜脈
最後回到右側的心房,流到右側的心室
隨著心臟收縮,從右心室射出的血液經過肺的各層動脈、毛細血管、各層靜脈,將氧氣帶回到左側心房,流到左側心室。
旅行結束了,我們走了多遠呢?
如果把全身的血管,從動脈到靜脈加起來,有17.6萬公里,繞著地球赤道,大約有4圈半。
心血管系統正是在這樣的底層架構下,完成了它所有的功能
向全身輸送氧氣、養分,把每一個組織的代謝廢物帶走。
同時針對我們的需求,隨時調整各個器官血液的分配
從而適應我們社會功能的所有場景。
一、心血管5億年的經驗總結
17.6萬公里,這就是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力。
這樣的影響力要是在人類中,就是妥妥的全球領袖啊。
心血管如何擁有全球領袖般的影響力的?
人類每一個組織,都有自己的方法來獲取影響力。
心血管在這方面的經驗最豐富,因為從環節動物到現在,心血管系統的進化已經走過了5億年。
我把心血管這5億年的經驗,總結為五點。
第一點,就是「起於微末」。
心血管的廣泛影響力,就在於它「起於微末」的組織架構,也就是毛細血管。
毛細血管的特點,是幾乎無所不在。
事實上,無論是長度還是體積,「毛細血管」都佔到了整個心血管系統的絕大部分比重。
如果所有的毛細血管開放,可以達到20L的容積,而血液的總容量,也就4~5L。
傳遞的廣度,決定了傳遞的數量
正因為毛細血管的龐大,它才有能力服務每一個細胞的新陳代謝
給它們輸送氧氣,提供養分,帶走它們的代謝產物。
所以,毛細血管的廣度,造就了心血管系統對身體37.2萬億細胞的影響力。
我比較信奉一個道理:起於微末,方能成於天下。
「微末」就好比社區管理大會、里長、基層的派出所和稅務局。
這些機構,經常被我們忽略,但這些機構每天服務於基層,卻是實現國家宏偉藍圖的主體。
一個組織想要獲得更廣泛的影響力,最需要關注來自微末的力量,因為微末是所有組織里最廣泛,也是最核心的力量來源。
第二點,價值回報。
心血管對各個器官的影響有多大呢?形象地說,就是生殺予奪。
心血管決定了各個臟器的供血,給誰多一點,分誰少一些,甚至在最緊急的關頭
心血管有權選擇依次放棄哪些器官,哪些組織,保證誰的供應。它憑什麼擁有這份權力呢?
答案很簡單,這是因為它年復一年的價值輸出。
我們的心血管向全身輸送飽含養分和氧氣的血液
每一年,每一天,每一秒鐘,從不間斷,直到我們生命終止的那一天。
以平均壽命75歲計算,心血管這一生大約跳動30億次,運送2億升的血液,輸送1.5萬立方米的氧氣。
正是因為它對各個器官輸出的是賴以生存的血液
所以它收穫的價值回報也是至高的,就是對各個器官的血液分配權。
其實,人的一生也是如此。
我們看似是為了自己而活,但如果想要達到成就自我這個目標
我們終其一生都要為實現別人的需要而努力
你能實現越多人的需求,成就越多人的夢想,你的收穫必然更豐盛
這就是愛的本質,就是我們能給別人輸出的價值
而價值的輸出和價值回報是均等的。
但為什麼在某些人、某些事上,我們的價值輸出和回報不對等呢?
這就是下一點我們要談到的,價值輸出不僅要有發願,更需要能力。
第三點,層遞通暢。
價值輸出的能力,主要是評判價值如何能高效地到達組織內的每一個個體,這也是任何一個組織必須要解決的命題。
我們來看看心血管是如何做到的。
它用了一個層遞式的結構,從心臟開始,大動脈分出若干個中動脈,每個中動脈再分成若干小動脈,小動脈又分出更為龐大的毛細血管網。
更為厲害的是,在往下輸出的每一層過程中,心臟射出的血液成分直到營養細胞前沒有任何改變,也就是達到價值100%的傳遞,幾乎是0損耗。
做到了層遞的高度通暢,也就完成了價值的有效輸出,繼而成就心血管的影響力。
反過來,在人類社會中,即便是最厲害的組織架構,也沒有辦法實現這樣的輸出能力
但我們有機會向心血管學習,重視傳遞的直接性和通暢性
第四點,信息閉環。
完成一個組織架構的影響力,很多人都會想到如何輸出,但如果沒有回收處理再傳遞,我們就不能知道這個組織所有個體的反饋,也就不知道輸出的效果如何。
心血管則設計了一個信息閉環的體系,它不僅能將價值100%地傳遞下去,還能將信息100%地收集回來。
這點是組織架構上最難做到的,也是心血管系統最絕妙的地方。
向下傳遞不難,難的是它能將每一個細胞的代謝產物都收集回來,並且能將這些產物及時調整處理,然後開始新一輪的輸出。
這就使得心血管循環作為一個整體,保證了影響力的高度一致性
當心血管這個整體,在面對各種生活場景時,就能充分感知每個器官不同的血液需求,按需高效地分配血液。
所以,規模大的組織團隊一定要重視微末的反饋,讓信息的傳遞形成高效的閉環,這樣才能夠及時調整發現問題,也保證了組織團隊的凝聚力。
第五點,備胎機制。
心血管架構為了確保影響力在戰備時的安全性,啓用了備胎機制。
在五億年的進化里,心血管系統面對最多的還不是內在的問題,而是外來的傷害,因此確保整個系統的安全,是心血管的第一要務。
你想過一個問題嗎?如果你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流了好多血,血小板就會聚集到這根血管的傷口上,然後這個血管就暫時堵塞了,但為什麼手指頭沒有因為缺血而壞死呢?
因為心血管系統在進化中,選擇出了有備胎方案的機制。
當我們的這根血管被堵塞後,我們還有附近其他血管可以為它供血。
在我們身體中,絕大多數的組織、器官都有兩套,甚至兩套以上的供血系統,儘管這個組織架構看上去有點重復,不夠精簡,不夠經濟,卻符合生存第一的原則。
這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啓示。
在公司的發展中,尤其是小公司,更需要注意關鍵節點的備胎。不要為了追求高效,而忽略了生存才是首要原則。
一個健康的心血管結構,就得滿足這五點:
- 能兼顧到每一個細胞的滋養;
- 輸出血液,分配血液;
- 血液輸送層層通暢;
- 能將代謝產物回收;
- 對組織供血有備用方案。
思考一下,你會發現,這個心血管系統的底層架構不僅適用於人體,也適合一個公司、一個軍隊,甚至一個國家。
二、嚴密的組織是心血管疾病的來源
講到這裡,我們能感受到,心血管是一個組織嚴密接近完美的架構,但這只是事實的一部分。
事實的另一面是,越是這樣一個通暢的複雜系統結構,蝴蝶效應越是明顯。
假如有一個8um的細針從毛細血管侵入,它也會順著循環最終進入心臟。心血管最常見的疾病也是打這兒來的。
血管問題的日積月累,導致了我們熟知的冠心病、心梗、腦中風、下肢動脈閉塞。讓我們感覺急得不能再急的心梗、中風,其實是心血管系統的慢性病。
如果有人在五十歲時不幸發生了心梗,那麼大約從二十多歲時,他的血管壁上,就已經開始生長出第一個「斑塊」。
這個「斑塊」會在未來不斷長大,直到堵塞血管,心梗爆發。
所以,瞭解了心血管系統的網絡循環結構,再回望可以作出改變的節點,其實可以追溯到我們對健康還沒有完整認知的青春時代。
如果我們有了這點認知,就能更早地對自己的心臟負責任地做一些事情,同時規避另一些事情。
三、總結
我們講了心臟健康的第一個維度——結構:
1. 心臟和心血管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心血管的網絡循環結構是心血管醫學認知的底層核心。
2. 心血管對全身的影響力正是基於它的結構的五個特點,起於微末、價值回報、層遞通暢、信息閉環、備胎機制。
3. 心血管系統嚴密結構的副作用就是心腦血管疾病。正是由於給器官供血的血管日積月累發生病變,導致疾病的最後爆發。所以,「從現在開始」,真的不是一句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