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過《搶救雷恩大兵》這部經典
這個電影大致是說雷恩有四個兄弟,其中三個都戰死了
只剩下雷恩一個,但卻深陷敵營
美軍說不能讓這一家四個兒子都死了,就派出一個小分隊救出雷恩
雷恩最後安全了,可是為了救他,整個小分隊的人都死了
雷恩問小分隊隊長說,"為了救我一個人死了那麼多人,值得嗎?"
隊長沒說值得也沒說不值得-他說"你要讓他值得"(Earn this. Earn it.)
一、Make it matter
鄧普西在伊拉克住房期間,有段時間天天都有士兵陣亡,隊伍士氣很悲落
每次有士兵陣亡的消息傳回來時,都會帶來兩種情緒
一個是恐懼,擔心會不會是下一個
一個是負罪,大家同生共死,結果隊友死了自己活著,感覺很內疚
對鄧普西這個情緒更加令人沮喪
一個大好青年交給你,你帶他到異國他鄉打了一場仗
這場仗在公共言論中來說根本是莫名其妙
而且還讓這個青年戰死了,鄧普西怎麼解釋
鄧普西就想到了《搶救雷恩大兵》的那句話-Earn this. Earn it.
犧牲的人已經犧牲了,活著的人使命是讓這些犧牲有意義
鄧普西深受啟發,也用一句話鼓勵自己的士兵
"Make it matter”-讓他值得,不讓我們的隊友白白戰死
鄧普西要求,如果哪天有占有犧牲了,必須在部隊餐廳的大螢幕上打出這位戰友的名字
讓整個部隊一起為這位戰友默哀,開一個追悼會
鄧普西就會在追悼會上告訴士兵"Make it matter"
鄧普西覺得還不夠,於是就做了一些卡片-印著陣亡士兵的名字、個人情況、照片
這些卡片做得很精緻,他就把這些卡片隨身著
隨著陣亡士兵越來越多,卡片不方便攜帶了
鄧普西就訂做了一個盒子來裝卡片-盒子上就印著Make it matter
鄧普西一直到現在,每天仍隨身帶著這些卡片
二、三個領導力本能
鄧普西做領導的時候有一個特點-非常在意手下是否理解自己做事的"意義"
鄧普西會不厭其煩給士兵講道理,因為他要傳達三個重點
第一、你是誰、你的價值觀是甚麼,你要讓士兵把你當榜樣
第二、你要給士兵上升和成長的空間,讓士兵知道他能變得更好
第三、你要把你的知識分享給士兵。隨時告訴士兵現在甚麼情況
讓每個人都清楚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對團隊的總目標有甚麼意義
讓每個人都知道他為甚麼現在要做這個
總結來說
鄧普西把部隊當作有思想、可改變、可爭取的"人"
而不是把士兵當成可以隨意擺弄的"旗子"
這本書總結了"三個領導力本能"
這三個本能你一定聽過、熟悉、甚至覺得是老生常談
但你仔細想想,真正能做到的人有多少
第一、傾聽
能帶來"成功的機會"和"失敗的弱點"都在細節中
但領導人是不可能獨自發現每一個細節的,他必須指望自己的手下告訴他
想要讓人有事情願意告訴你,你得真是他們的聲音
你得建立"密界聯繫群神經元"
第二、放大
好的東西值得放大音量講,鄧普西為每一個士兵哀悼就是在"放大"
放大能讓團隊建立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讓團隊行動更可預期
第三、包容
對於領導者到底甚麼是"包容",其實我們前面說了幾個不同的方法
用下放權力的方式包容、用建立平等的職務包容、用歸屬感和信任感包容
其實包容就是,讓別人加入我們,就是給人賦能
三、送葬與追悼會
鄧普西給陣亡士兵開了一個追悼會,其實是一個很有深意的動作
追悼會並不是每個部隊都會做的事情,軍隊是會為士兵"送葬"
追悼會和送葬有本質上的不同-送葬是讓親友表達情感
追悼會的意義是藉機教育活著的人
這個教育就是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不同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比泰山。為法西斯壓迫人民而死,就比鴻毛還要輕
鄧普西說"Make it matter",意思就是,不能白死了
鄧普西看到每個團隊有各自的想法
他就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甚麼?"
他告訴士兵說"我們不是機械師、飛行員、廚師,我們都是偵查兵"
結論
一個真正領導者,有分三個階段
開始的時候,要讓所有人看到共同的目標,往同一個地方去
中間的時候,要讓建立平等有效的網路,把每一個人都包容到節點內
結束的時候,要讓每個人都有收穫,讓每一件事情都做得 Make it matter
要讓每個人都有共同的目標,就必須讓每個人看到團隊的方向
讓每一個都人知道團隊正在做甚麼,而我很榮耀成為一份子
要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包容,就要讓團隊知道他做的實情跟團隊有甚麼關係
每一個人的工作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要讓每個人都有收穫,就要告訴他們他們貢獻在哪、價值在哪、帶走了甚麼
讓他們看到整體目標、實踐目標、達成目標
這就是《激進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