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提出了一個量化的戰略模型
模型中有十個最重要的指標
對人也是一樣的
選擇甚麼職業,能不能抓住改變職業,大概是你最重要的決定
麥可席的資料庫中,有117間公司從中間躍升到了頂尖的位置
而這117間中,有85跟著行業往上飛躍的
另外還有201間公司從中間跌落底層
其中157間是被自己所在的行業拖累的
如果你是初創公司,一定要選擇一個有活力的行業
不過同時我們都知道一個問題
一間在行業內奮鬥多年的老公司,想要轉型就很困難了
"船小好掉頭"大家都知道,那為甚麼大船就不好掉頭呢?
一、早期的神話
報紙,是一個很有趣的觀察角度
過去三十年,很多人買報紙是為了看"電視節目表"
過去二十年,很多人買報紙是為了看"股價"
過去十年,買報紙是為了看"求職欄"
很多人買報紙,並不是為了看報社的核心內容-新聞
而是為了看報紙上的分類廣告
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事情
客戶買你的產品並不是為了你的產品本身
意味著你隨時可以被替代
報社並沒有意識到這點,直至今天只能以黃色小報的內容博眼球
但有些神人,很早就採取行動
1999年,一間媒體公司—施布特就做了一個重要策略
把所有分類廣告免費的放在網路上
施布特的決策邏輯是—當時廣告流量很低,那我們就先先搶下流量
至於下一步該如何用流量賺錢,現在還不知道
直到今天,施布特的80%收入是來自網路的分類廣告
施布特看到了趨勢,佔據先機搶佔了流量
書中還有一個例子
荷蘭飛利浦公司旗下的唱片公司—寶麗金
擁有當時最好的樂隊,當時的CEO叫做Cor Boonstra
他注意到CD燒錄機開始普及,很多人開始聽「盜版」
既然盜版這麼容易,賣CD就越來越難賺錢
要抓著每一個盜版也是不可能的
Cor Boonstra在1998年把唱片公司賣給了美國人
賣出了106億元的天價
那一年,是全美國音樂CD銷量最高的一年
Cor Boonstra賣寶麗金,賣在了最高點
當時沒有網路音樂,沒有iTunes、甚至沒有MP3
誰都沒有預料到唱片業即將大衰退
新趨勢剛出現的時候,幾乎沒有多少人會感受到影響
這兩個故事只能當作“商業傳奇”來聽
沒有多少人會在如日中天的時候考慮轉型
二、改變已經發生
在新趨勢剛出頭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可以即時反應
但是在第二階段,趨勢已經清楚
媒體還沒有報導,但有些內行人已經看到趨勢
已經有人開始發現,新的玩法一定要做大 - 加大投入搶先機
但是舊的玩法還可以賺錢,這個階段傳統公司依然傲慢,不會考慮轉型
像是2000年的時候,網路已積開始普及
網路上已經出現了分類廣告,但報紙並沒有感覺到威脅
報紙的廣告收入沒有減少,網路公司也不太賺錢
我們知道Nexflix 是目前為大的網路電影公司
Nexflix的普及正在大大的挑戰了整個電影行業
其實Nexflix本來的業務是在網路上租DVD的
2011年的這個大轉型,讓公司股價跌了80%
就算你戰略眼光高,想得更遠,別人也未必支持的行動
我們都知道所有的科技公司壽命都更短,甚至越來越短
現在行業的巨頭隨時都有倒下的可能
不過有一些巨頭公司卻可以屹立不搖、成功轉型
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微軟(Microsoft)
1975年創立的微軟,至今已經44年的歷史
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公司之一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有一個習慣-閉關修練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給自己放長假,專門讀書和思考,不參與公司業務
1995年蓋茲閉關一星期後發布了《The Internet Tidal Wave》
改變了微軟的方向,資源集中的互聯網應用,至今仍取得巨大成功
但是大多數成功公司來說,想的只是做大做強
賺更多的錢、降低能本、拓展業務、擴大市場份額
在這個上升期,他們很少想到轉型
三、不可避免的轉變
到了第三階段,新模式已經被證明更好
更多的小公司開始進入新市場,媒體也開始意識到
傳統公司的理性選擇是必須轉型
但在這競爭的階段轉型就必須採用更激進的方式
把資源投入到新的方向去,把舊有的業務裁撤
即使到了這個地步,轉型依舊困難,公司會面臨巨大的內部壓力
公司資源只有這麼多,轉型到新的方向必定會傷害到自身核心業務
同時,外界的威脅已經傷害了你的核心業
此時此刻,核心業務需要更多資源來抵擋外界的入侵,矛盾就出現了
管理層很難下決心到底要加鞏固現有資源,還是改變戰略方向的資源
董事會更是根本不願意,以前的業務很好還是很賺錢,為何要轉型呢?
高層和核心業務都是既得利益者
進軍新業務是非常冒險的,不願意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這時候在步動作,就已經晚了
四、適應新模式
到了第四階段,舊模式已經不行了
此時來不及轉型的公司-比如柯達,想轉型已經來不及了
唯一的應對辦法只有-退出
但即使是第三階段就開始動作的公司
在這個階段仍然面臨重要的問題-公司內部資源競爭
新業務和核心業務在搶資源,公司在兩者之間搖擺
不行的公司已經完全不行了
有些公司對舊業務過分迷戀、拒絕轉型
有些公司甚至對自己做了一輩子的賺錢模式有公教般的執著
這些公司只能往利益底部滑落
結論
任何一間公司在面對迫在眉睫的緊急危機
都能夠迅速集中資源解決問題
但新趨勢剛剛出現的時候一點都不緊急
早期的信號並不明顯,似乎一切都很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往往是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
個人見微知著也許不難,但要整間公司抓出區是太難了
大公司利益盤根錯節,戰略有社會性,知道趨勢也很難行動
轉型有一個時機問題
過早反應對公司要求很高、對管理層素質要求太大
太晚反應過來對公司危險更大,直接面臨存亡
也許最好的時機,是在不得不反應之前,做出反應
大船不好掉頭,並不是公司、管理層、員工太老
而是既得利益者是自己,你願意割捨自己的利益
去追求所謂的"趨勢"嗎?
我們回顧歷史,都會覺得當時人不轉型實在太蠢了
但如果你在歷史的現場來看,很可能你也是這樣做的
轉型的阻力實在太大,可能的風險實在太大
那還怎麼能做出大動作呢?
所謂戰略意是就是-時時刻刻想我是不是應該調整發展方向
當你還在埋頭苦幹,相信耕耘好眼下這片地,就可以持續前不實
新趨勢的信號已經出現,甚至可能非常明顯了
沒有戰略眼光、不往外看看,能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