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要討論的是,整本書最重要的內容
是這幾位研究整的關鍵研究成果:一個好戰略的配方
這個戰略配方不僅僅可以給公司出戰略
對於我們個人的戰略也有啟發
一、戰略要量化
講公司戰略的書實在太多了
比如名著《從優秀到卓越》,每本書都有一套戰略學
每本書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研究成果、成功案例
講到戰略,你不用但心自己學得太少,問題可能就是可以學得太多了
若你對公司戰略有了解的話
你就會發現,市場重要、領導力重要、人才重要、創新重要
說白了,每個環節都很重要
有時候這些戰略家也不知道自己的戰略能否讓自己的公司基業長青
如果考察流行戰略書中列舉的榜樣公司
十年後,只有一半的公司表現超越市場的平均水準
又比如傳奇領導人傑克·威爾許就說"人才對公司非常重要"
大張旗鼓地把領導人分為五等級,堅持要選第五級人才
大張旗鼓的選用了接辦人後16年間
奇異(通用電氣)公司表現可以說不怎麼樣
本書的研究者們使用一個新的方法
他們考察了2393間大公司15年的數據
看看他們到底做了甚麼
數據分析證明後,證明有10個參數是真正重要的
再用了一系列的作法後,過程繁瑣就先跳過
結論是,設計出了一個86%準確率的模型
二、10個指標
這些參數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不是公司的絕對數值"
而是你跟你的競爭對手的"相對數值"
比如,並不是說每年在科研上投入幾百萬美金
而是說你每年在行業內科研投入是業界排名第幾
戰略分析關心的是相對位置,都是用前百分之幾來表述,你要站在行業內領導地位
還有一個特點是-參數的無效性
想要一個參數對你的戰略有影響
在這一個項的排名比須越過一個門檻
沒有過這個門檻,這個戰略對你就沒有作用
這十個參數,共分三大類
第一類、資質,你們公司當前狀況如何
1. 公司規模。也就是年產值。門檻是前1/5,意思是你必須站Top20%的大公司
小公司很容易短期做一個高利潤率,但持續賺大錢,還是需要依賴公司規模
2. 負債率。負債越低越好,負債率越低越方便去做融資
負債率從低到高的排名表上,要做到前40%的水準
3. 投資額。你已經投入發展的資金,要佔到行業前50%
第二類、趨勢,外部環境中,你身處何處
1. 行業。這是十個指標中最重要的一個。
公司是否處在一個上升中的行業中,選對行業就選對一半
門檻是,你這個行業在過去10年內,利潤分布曲線至少上升了1/5的排名
2. 地點。你在哪個國家做生意,你需要在快速增長的國家開展你的事業
門檻是,你所在市場的名義GDP要排在前40%
第三類、動作,你下一步要怎麼做
1. 循序漸進的併購。在十年內連續併購別的公司
每次花費不能超過公司總市值的30%
而多次併購加起來,應該超過公司市值的30%
2. 動態的資源分貝。門檻是,十年內你要把公司50%的資源重新分配
你要裁撤一些舊部門,建立一些新部門
3. 資本花費。你戰略計畫中準備花掉的錢,得排在整個行業的前20%
4. 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花同樣的前作更多的產品
門檻是,你的生產率率排名到行業前30%
5. 產品創新。你要產品要受歡迎
門檻是,規劃的產品毛利率要排名到行業的前30%
研究者考察了40個變量,數據分析結果是-大部分變量都不重要
就只有上面這十項最重要,這也不是研究者自己設計的
其他的因素,包含CEO的領導力、公司人員構成等等
不是已經體現在十個指標內,就是真的不太重要
好的戰略就是,在十個指標中,盡可能地去達標
三、決定命運的三種要素
麥肯席這項研究說的都是"公司戰略"
我覺得似乎可以和個人戰略做一個類比
資質-你這個人現在如何:
1. 規模-你現在的收入水準
2. 負債率-你擔負的各種不同債務
3. 投資額-你花了多少時間在學習上
趨勢-你住在哪,從事甚麼職業
1. 行業-你的職業有沒有前途
2. 地點-你住在哪個城市,你的工作在哪個城市
動作-你計畫要做甚麼,你的努力程度
1. 併購-你計畫要和多少人發生連結
2. 動態資源分配-你要捨棄哪些,去學習哪些新的東西
3. 資本花費-你願意花多少時間、金錢提升自己
4. 提高生產率-你的時間管理能不能更有效率
5. 產品創新-你的工作結果能不能得到外界肯定
個人命運,不就是這十個要素決定的嗎?
但如果沒有量化分析,我們就不知道哪些更重要,那些不重要
我們做事真的需要"量化分析"
麥肯席這項研究針對2393的數據分析
模型中嘉全的占比是資源佔30%、趨勢佔25%、動作佔45%
十個指標中動作-也就是個人努力-佔到了45%
意思是,靠著優勢或趨勢我們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但是沒有努力,最幸運的人也只有半桶水的水準
做戰略決策時,不能只問自己做了甚麼
你應該關心的是跟別人比,你在這些指標上是甚麼位置
量化分析讓我們知道戰略影響的比重
把模糊的戰略變成可以考察的東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