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偏誤
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要服從權威,老師、醫生、官員,連聖經都告訴我們不服從至高無上的上帝,就會被趕出伊甸園。
然後權威其實十分弔詭,權威所有的說法、預測都會失靈,而我們仍繼續相信他們。
地球上百萬個經濟學家,沒有任何一位預測出了金融危機,直到引發金融海嘯。
其實權威比我們更了解內容,相信權威並非毫無道理。
最嚴重的是,面對權威時,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由自主矮了一截。
有一項著名的權威實驗,請受試者電擊另一個位受試者(其實是安排的工作人員),不停提高電流直到被電擊者求饒並且你饒過他為止。
從30伏特、45伏特一直到可以致人於死地的450伏特。
實驗結果發現,只要 「 教授」在一旁平心靜氣地說「沒關係、繼續做、實驗本來就是這樣」,竟然會有超過半數人的把電壓調到殺人的最高點。
世界上知名航空公司,都對權威偏誤做了大量的訓練,讓副機長可以在危急時刻糾正證機長的錯誤。
我們同時也天然的會相信穿著制服的醫生、研究員、職業經理人等等。
而我們若能帶著批判態度去面對權威,就會越自由、越相信自己。
對比效應
人們在選擇、欣賞、比較、購物幾乎所有行為,都會受到對比效應影響。
當出現一個可參考的對象,此對象比原本目標小、醜、便宜等等,就會判定原本的目標比較好。
例如看到一個女人覺得普普通通,旁邊站了一個其貌不揚的人,此時對比就會出現。
人們在買100元的菜,會願意省十元走十分鐘的路去比較便宜的超市。
但卻在買10000元的手錶時,並不會多走十分鐘去旁邊的百貨公司。
因為對比之下十元的價值改變。其實,十分鐘還是十分鐘,十塊錢還是十塊錢。
對比效應影響深遠,包含股價、打折、通貨膨脹。
100元的七折後,永遠看起來比70元的更好。
通貨膨脹也是相對於極大的整體經濟,做極小的金錢損失,讓你的錢一點一點的變更小,卻無法察覺。
最後本書作者有送各位女性讀者一個箴言,出門尤其是聚會,千萬不要找模特兒等級的朋友,只會讓你相形失色。
現成偏誤
我們會借助一些簡單的現成例證,為自己描繪出世界的圖像。
像是, 「 我出門都不用鎖門,從沒遭過小偷,代表我們社區非常安全」。這樣的句子想證明一些事情,事實上甚麼都沒有證明。
我們總是害怕搭飛機,因為飛機失事總是新聞報的很大,每年其實每四百萬架飛機才會有一輛墜毀(約400人)
而光在台灣一年就有3000人車禍死亡,41萬人受傷(不包含未報案之數量),但我們還是會覺得,坐飛機比搭車危險。
我們的大腦是根據 「 戲劇性原則」而非 「 量化原則」作用。
轟動的爆炸案、恐怖攻擊往往能吸引我們注意,自動地位它的可能性增加幾分。
其實每年死於糖尿病、胃癌甚至憂鬱症人數,卻遠遠高過炸彈攻擊。
最可怕的其實是,反覆出現的一些事情、詞彙,我們很容易從大腦提取
這時候就有政治人物操弄的空間,至於是否屬實,一點都不重要!
猶太人在宣傳下已經被打壓成邪惡形象,希特勒就有下手空間
在台灣公務員也被宣傳成負面例子,政治就有操作空間。
人們在毫無方向的時候,寧願選擇拿出另一個城市的地圖來使用,也不會親身試探風險。
「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
其實說實話就是專業人士,在面對毫無方向的提問時,會給出一個事情會先惡化在漸漸好轉的建議
當我們聽到這句話必須好好小心,有可能是毫無頭緒,更可怕是想壓榨你。
這句話有一個邏輯,當事情變壞,剛好符合他的預測,當事情變好,也符合他的預測,無論如何他都是對的。
有一些情況最容易出現這樣的說法
面試時,老闆跟你說要先忍耐一段時間,就會更好
政客說,未來我們忍一段 「苦日子 」,未來就會更好
顧問說,公司執行這套方法,要先業績下滑一陣子,就會上漲
故事偏誤
「 國王死了,王后接著也死了。 」 「 國王死了,王后也過度的悲傷跟著死了。 」
我想,一定是後者讓你更印象深刻吧。
人類是一種容易記住故事的物種,比起簡單單調的訊息,有故事的更讓我們記住。
個人自傳、公司品牌都是由故事打造,容易讓人感動、記憶。
金融海線的生成、哈利波特的成功、二次大戰的引發,我們都可以事後總結成一個故事。
我們往往會記得故事,甚至編造故事
反而我們忘記璇找真實的背景,也忽略的單純的事實陳述。
其實,最真實的故事,也是為了容易記住的騙局。
後見之明偏誤
其實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 「我早就知道了 」
從後見之明的角度來看,所有已經發生的事情,似乎都遵循著嚴密的邏輯必然性。
舉個例子;2007年金融海嘯,經濟學家普遍看好未來三年經濟榮景。
但當金融海嘯淹沒全球,這些經濟學家又找出一堆理由來說幅大眾。
似乎是一切是邏輯之必然。
我們在成功站在台上、成功比賽勝利,都會有一套邏輯誇大的自己的努力
周圍的人也會有一副我早就知道的樣子來告訴其他人你有多棒。
我們更常聽到的是,當一對情侶打得火熱,其他人會這樣後見
如果他們分手了,「 他們鐵定會分手的,因為他們黏太緊了」
如果他們修成正果,「 他們鐵定會結婚的,因為他們黏太緊了」
有沒有發現,怎麼樣我們都可以架構完整的邏輯。
司機的知識
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說,世界上有兩種知識
一種是 「 真知」滿懷求知慾的人,投注大量心力時間得到的成果
另一種 「 司機的知識」這是指有些人表現得他們好像明確知道知識,事實上虛有其表
他們有的是美好的嗓音,說服力的外表和漂亮的表達能力。
其實就是許多政治人物、名嘴
令人無奈的是,要分辨是十分困難的。大部分的名嘴、記者都有著司機的知識。
不過巴菲特倒是提出了很棒的概念 「 能力範圍」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找出自己能力範圍,在此中間我們瞭若指掌
離開這個框框我們就一知半解,越遠甚至會毫無了解。
想要在框框外找出成功,一定會一無所成
知識就是改變這一切的方法,用知識來分辨學者跟司機
用知識來擴大自己的框框,擴大能力圈,做一個真才實學的人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關於司機的知識的小故事可以上網查,是榮獲諾貝爾獎的普朗克的故事
筆者也有一篇關於知道與不知道的思想文章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