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偏誤
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要服從權威,老師、醫生、官員,連聖經都告訴我們不服從至高無上的上帝,就會被趕出伊甸園。
然後權威其實十分弔詭,權威所有的說法、預測都會失靈,而我們仍繼續相信他們。
地球上百萬個經濟學家,沒有任何一位預測出了金融危機,直到引發金融海嘯。
其實權威比我們更了解內容,相信權威並非毫無道理。
最嚴重的是,面對權威時,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由自主矮了一截。
 
有一項著名的權威實驗,請受試者電擊另一個位受試者(其實是安排的工作人員),不停提高電流直到被電擊者求饒並且你饒過他為止。
從30伏特、45伏特一直到可以致人於死地的450伏特。
實驗結果發現,只要  教授」在一旁平心靜氣地說「沒關係、繼續做、實驗本來就是這樣」,竟然會有超過半數人的把電壓調到殺人的最高點。
 
世界上知名航空公司,都對權威偏誤做了大量的訓練,讓副機長可以在危急時刻糾正證機長的錯誤。
我們同時也天然的會相信穿著制服的醫生、研究員、職業經理人等等。
而我們若能帶著批判態度去面對權威,就會越自由、越相信自己。

對比效應
人們在選擇、欣賞、比較、購物幾乎所有行為,都會受到對比效應影響。
當出現一個可參考的對象,此對象比原本目標小、醜、便宜等等,就會判定原本的目標比較好。
例如看到一個女人覺得普普通通,旁邊站了一個其貌不揚的人,此時對比就會出現。
 
人們在買100元的菜,會願意省十元走十分鐘的路去比較便宜的超市。
但卻在買10000元的手錶時,並不會多走十分鐘去旁邊的百貨公司。
因為對比之下十元的價值改變。其實,十分鐘還是十分鐘,十塊錢還是十塊錢。
 
對比效應影響深遠,包含股價、打折、通貨膨脹。
100元的七折後,永遠看起來比70元的更好。
通貨膨脹也是相對於極大的整體經濟,做極小的金錢損失,讓你的錢一點一點的變更小,卻無法察覺。
 
最後本書作者有送各位女性讀者一個箴言,出門尤其是聚會,千萬不要找模特兒等級的朋友,只會讓你相形失色。

現成偏誤
我們會借助一些簡單的現成例證,為自己描繪出世界的圖像。
像是,  我出門都不用鎖門,從沒遭過小偷,代表我們社區非常安全。這樣的句子想證明一些事情,事實上甚麼都沒有證明。
 
我們總是害怕搭飛機,因為飛機失事總是新聞報的很大,每年其實每四百萬架飛機才會有一輛墜毀(約400人)
而光在台灣一年就有3000人車禍死亡,41萬人受傷(不包含未報案之數量),但我們還是會覺得,坐飛機比搭車危險。
 
我們的大腦是根據  戲劇性原則而非  量化原則」作用。
轟動的爆炸案、恐怖攻擊往往能吸引我們注意,自動地位它的可能性增加幾分。
其實每年死於糖尿病、胃癌甚至憂鬱症人數,卻遠遠高過炸彈攻擊。
 
最可怕的其實是,反覆出現的一些事情、詞彙,我們很容易從大腦提取
這時候就有政治人物操弄的空間,至於是否屬實,一點都不重要!
猶太人在宣傳下已經被打壓成邪惡形象,希特勒就有下手空間
在台灣公務員也被宣傳成負面例子,政治就有操作空間。
 
人們在毫無方向的時候,寧願選擇拿出另一個城市的地圖來使用,也不會親身試探風險。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
其實說實話就是專業人士,在面對毫無方向的提問時,會給出一個事情會先惡化在漸漸好轉的建議
當我們聽到這句話必須好好小心,有可能是毫無頭緒,更可怕是想壓榨你。
這句話有一個邏輯,當事情變壞,剛好符合他的預測,當事情變好,也符合他的預測,無論如何他都是對的。
 
有一些情況最容易出現這樣的說法
面試時,老闆跟你說要先忍耐一段時間,就會更好
政客說,未來我們忍一段 「苦日子 」,未來就會更好
顧問說,公司執行這套方法,要先業績下滑一陣子,就會上漲

故事偏誤
國王死了,王后接著也死了。 國王死了,王后也過度的悲傷跟著死了。
我想,一定是後者讓你更印象深刻吧。
人類是一種容易記住故事的物種,比起簡單單調的訊息,有故事的更讓我們記住。
個人自傳、公司品牌都是由故事打造,容易讓人感動、記憶。
金融海線的生成、哈利波特的成功、二次大戰的引發,我們都可以事後總結成一個故事。
 
我們往往會記得故事,甚至編造故事
反而我們忘記璇找真實的背景,也忽略的單純的事實陳述。
其實,最真實的故事,也是為了容易記住的騙局。

後見之明偏誤
其實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 「我早就知道了
從後見之明的角度來看,所有已經發生的事情,似乎都遵循著嚴密的邏輯必然性。
 
舉個例子;2007年金融海嘯,經濟學家普遍看好未來三年經濟榮景。
但當金融海嘯淹沒全球,這些經濟學家又找出一堆理由來說幅大眾。
似乎是一切是邏輯之必然。
 
我們在成功站在台上、成功比賽勝利,都會有一套邏輯誇大的自己的努力
周圍的人也會有一副我早就知道的樣子來告訴其他人你有多棒。
我們更常聽到的是,當一對情侶打得火熱,其他人會這樣後見
如果他們分手了,「 他們鐵定會分手的,因為他們黏太緊了
如果他們修成正果,「 他們鐵定會結婚的,因為他們黏太緊了
 
有沒有發現,怎麼樣我們都可以架構完整的邏輯。

司機的知識
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說,世界上有兩種知識
一種是  真知」滿懷求知慾的人,投注大量心力時間得到的成果
 
另一種  司機的知識」這是指有些人表現得他們好像明確知道知識,事實上虛有其表
他們有的是美好的嗓音,說服力的外表和漂亮的表達能力。
其實就是許多政治人物、名嘴
令人無奈的是,要分辨是十分困難的。大部分的名嘴、記者都有著司機的知識。
 
不過巴菲特倒是提出了很棒的概念  能力範圍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找出自己能力範圍,在此中間我們瞭若指掌
離開這個框框我們就一知半解,越遠甚至會毫無了解。
想要在框框外找出成功,一定會一無所成
 
知識就是改變這一切的方法,用知識來分辨學者跟司機
用知識來擴大自己的框框,擴大能力圈,做一個真才實學的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關於司機的知識的小故事可以上網查,是榮獲諾貝爾獎的普朗克的故事
筆者也有一篇關於知道與不知道的思想文章
 
 
 
arrow
arrow

    子洋,財富閱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